English

童年的电影

●京味斋
1998-12-25 来源:生活时报 韩忆萍 我有话说

那是“七·七”事变发生不久,我们全家从冀南逃到北平。那时北平总的说是很贫穷的。胡同冷清房舍破旧,西皇城根,北沟沿有几处的垃圾堆得超过墙头与屋顶儿!在这样的大生活环境里,平民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就更可怜了。

那时北平最盛行的娱乐玩艺儿就是戏曲。

戏是皮簧、梆子腔。曲是各种说唱的大鼓跟满人的牌子曲。我到北平时北平正兴起一种新的娱乐形式那就是电影。

那时,北平城里的大电影院正处于方兴之期。北平城大点的电影院也就是东单、西单、西四、天桥等有几家。而且那些大电影院也不是平民百姓能够常去得起的地方。所以,平民百姓只能到那些最简陋的,要钱最少的影院去饱一饱眼福。

童年常去的电影院就是西单商场里的“群众”跟“静轩”两处。

“群众”影院在西单商场里的最东头儿,靠商场内部的紧东边上。那家影院场内很大,差不多能装四五百人。座位一律是用板子架起的大长条板凳!也不分号。而且也不设门票,只是院方派两名彪形大汉把门儿,一边一位。一个人高声吆喝:“看电影啦!看电影啦口安!两大枚入场,自己找座啦呵!”另一个就喊:“最新新片‘火烧红莲寺’啦!飞刀飞剑!老道变鸭子!就是好看啦口安!赶快入场吧!已经开演啦口安!”非常勾人魂魄!

那时,作为平民娱乐,两大枚进场,确实不贵,化两大枚买俩烧饼的钱,就可以进场,而且能看上一整天。

那时“群众”常上的片子有“火烧红莲寺”诸片。都很好看。但有一节,上述诸片都是默片。

默片就是无声影片。只见银幕上刀光剑影人喊马嘶、出出入入却没半点声音。赶上重要的对话,一律用银幕上出现字幕处理。比如:女侠高玉琴问岳大侠:“贵姓大名?”岳答:“本人岳剑秋!”银幕上出现这两行字,数秒之后,字幕消失,再接茬演动作!一场片下来,要打数十次字幕!场内一会亮,一会儿黑!非常凌乱!但就是这样放映,一些市民百姓特别是收入微薄的人家儿童还是都非常乐意看的。

在“群众”不远的商场靠南边,就是“静轩”影院。“静轩”比“群众”层次高。它演的片子最大与“群众”的不同,就是它从不上映默片。

“静轩”是有声电影。

入场也给撕票,到售票处购票。但钱价要比默片贵得多。静轩场里一律为椅座儿,我在那里看过“白马剑客”等片,很不错,真是一分钱一分货。

赶到北京解放前的几年,北京影院比30年代又多了几家。上映的片子也多了一些,如“秋海棠”、“玫瑰飘零”、“丽人行”、“杨乃武与小白菜”。

而且一二年内彩色片从五彩、七彩、发展到12彩等。北京的电影已从童年走到盛年。

再看默片,已然无处去寻了。

北京电影也跟北京的孩子一样,很快地,亦有点怅怅地走出了它纷乱的童年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